本文整理于范朋飛2月24日于中山大學的講座,范老師也是云山保護的創始人和理事。
* 三次種群數量調查對比:說明很多問題 *
2007年我剛接觸天行長臂猿時,主要想做行為研究,但就像我之前介紹的,我開始去研究這個物種時大家對它幾乎一無所知,就像我們現在對穿山甲的了解,不知道哪里有,有多少。
1994年蘭道英老師做過一次白眉長臂猿的種群數量調查,當時他認為可能在50到100群之間,數量大概200只,但他當時的調查不是很全面。
08,09年我去調查之前收集了一些歷史資料,看看我們國家歷史上哪些地方有長臂猿,把可能有的地方全都去調查了一遍。
整個調查期間,我們也就發現30多群,另外還有8-9群是老百姓在訪談時稱在我們來之前他們聽到過鳴叫,于是我們就把這些老百姓聽到而我們沒聽到的群也算了進來,即使這樣,我們國家的天行長臂猿大概不到50群。按照平均群體大小3.3來算,很樂觀地估計,這個物種08,09年在我國不到200只。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1985年昆明動物所楊德華老師做的調查、1999年蘭道英老師做的調查和我們08,09年做的調查結果。
光看這個數字大家可能以為過去二三十年長臂猿的種群數量是穩定的,但實際上并不是。
比如盈江的孟弄、昔馬、舊城和姐茂這四個鄉,我們去調查的時候就沒有了,滅絕了;有些85年還有長臂猿的區域,蘭道英94年再去的時候也沒有了;還有些地方曾經有二三十群的,我們去的時候就只剩十多群,有接近十群的我們去的時候只有三四群了。
只不過是這三次調查取樣的強度不一樣,調查的區域也不一樣。
比如說,我們當時去盈江縣蘇典鄉時,隨身帶了一些宣傳品準備做一下長臂猿保護的宣傳,但到了之后發現這個鄉連集市都沒有,因為人太稀少都沒法趕集。我們只能一個寨子一個寨子地去調查,去到的最遠的地方下車后還要走上6個小時。
我看了蘭道英老師的考察報告,當時他是用騾子和馬馱著物資去考察,我估計他最多能堅持十多天食物就要耗光,這樣推測,我們現在能到的很多地方他當時都無法到達。但他當時在蘇典鄉就發現了二三十群,而我們深入到中緬邊境線上也才發現十多群,所以這個種群下降的速度是非常明顯的。
通過對比種群數量,大家還可以看到很多小種群已經局部滅絕了,還有另外一些小種群數量在不斷下降。
* 草果種植帶來了多少威脅?*
說到天行長臂猿現在面臨的主要威脅,在小范圍內可能還存在偷獵,但最主要的威脅是棲息地的喪失和質量退化,以及小種群的影響。草果種植是導致棲息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草果是一種喜陰的多年生草本姜科植物,為了種草果,老百姓會把林下的灌叢、藤本都清除了,但不把樹全砍光,因為如果砍光了,草果在旱季會被陽光直射曬死,所以他們就有選擇性地修剪一些樹木。
從外表看起來,這個森林可能沒變化,但實際上里面只剩一些大樹,小樹苗還沒機會生長就被人清除了,森林沒機會更新,等大樹死后,這些林子就會出現非常大的林窗,但老百姓不會再去把樹種上。
為了詳細研究草果種植對天行長臂猿行為的影響,在調查的基礎上,我們計劃選擇兩個有長臂猿分布的地點進行對比研究,一個地方是有草果種植的區域,另外一個地方則是盡量沒有種植草果的。
4個月的堅守付諸一旦
這是我們選擇的第一個地點,高黎貢山的大塘鄉。
這個監測站的“一磚一瓦”都是我和幾個向導親手建的:自己搭起架子,從山上拖來竹筏做墻,再往墻上搭起茅草就算完工了。
在這個簡陋的茅草房里,我們還掛了一張長臂猿的宣傳畫。 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地方有一種非常有名的植物:高黎貢山大樹杜鵑。杜鵑一般是比較矮小的灌木,但是大樹杜鵑最高可以長到28米,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樹種,世界上的一些植物學家、園林園藝學家都想盡辦法想親眼一睹大樹杜鵑的英姿,而這個物種只生長于高黎貢山。
從我們的觀測站進去一兩公里就有一小片大樹杜鵑林,每年開花時節有多達1000多人來觀賞,而我們的觀測站正好在半路上,所以很多人來看花時都會在我們這歇腳,喝茶,于是我們就掛了一幅海報來宣傳長臂猿的知識。
非常不幸的是,才過了4個月,我們研究的一群長臂猿就被人打了。我們進山來的4個月里都沒有聽到過槍聲,但一天不知道來了幾個獵人,打了4搶,整個長臂猿家庭就沒了。他們來打獵長臂猿也是有目的的,可能家里有親戚朋友得了癲癇,要用長臂猿去“治病”,不然一般人知道我們住在這里,是不敢來的。
槍聲過后,長臂猿不見了,但我們還不死心,幻想長臂猿是不是躲到其它地方去了,也不敢鳴叫了?我們在這個地方繼續留了6個月,但再也沒見過這家長臂猿,這一家長臂猿可能真的已經命絕槍口了。沒辦法,我們只能把這個研究點放棄了。
舍于種群太小
于是我們來到了赧亢。這個地點條件不錯,靠近公路,后勤非常方便,保護區在這里建了一個很好的研究站。
可惜這里的長臂猿種群特別小,2008年3月調查的時候只有3只,一雄一雌組成一個家庭,另外有一只雌性獨猿。這對夫婦本來有個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在2008年3月之前死掉了。后來他們又在2008年11月生下了一只小猿。
2010年我們回到赧亢的時候這個家庭有三只長臂猿,2012年12月他們又生下了一只小猿,現在這個家庭有4只。
可惜的是這個種群已經和其它種群完全隔離了,在過去10年的時間中沒有任何長臂猿遷到這個種群,那只雌性獨猿現在仍然獨身。她的年紀可能比較大了,因為長臂猿10歲左右性成熟,2007年她至少10歲,現在至少20歲了,如果在未來幾年她還不能找到配偶,估計就要孤獨終老。她的眼神里總是充滿了哀傷!
因為這個地方的種群太小,不適合進行長期的科學研究,而且我們的實驗設計需要找一個沒有草果種植的地點進行對比研究,所以我們去了第三個研究地點:板廠。
2間茅草屋,2群長臂猿
這就是我們在板廠的研究基地。別看只是幾間小茅草房,也花了3,4萬塊錢才建起來,因為這里在保護區內,不通公路,物資運輸很不方便。當初建的時候,我把它承包給了一個當地人,他非常聰明,在山腳下買了別人的一個牛圈,把牛圈的木頭拆了,一根一根用騾子運上來搭了房子的框架,然后又用竹子做了墻。
從12年3月到現在5年多的時間,我們在這里主要觀察兩群長臂猿。這里的長臂猿以前面臨著比較大的狩獵壓力,習慣化非常困難,其中1群花了5年的時間還沒有完全習慣化。
* 草果種植讓它們生存得更艱難 *
通過這三個地點8年的野外觀察,我們收集了大量的數據。
通過監聽長臂猿的鳴叫我們發現,草果種植對長臂猿的鳴叫行為并沒有明顯的影響,但如果有打獵,有槍聲,長臂猿的鳴叫頻次就要顯著地低于其它沒有槍聲威脅的群。
在草果種植區,長臂猿花更多的時間吃東西,花更少的時間休息;吃更多的葉子,吃更少的果實。這是因為種植草果長臂猿的食物樹被砍掉了一部分,果實減少,所以長臂猿被迫吃更多的葉子,而葉子的能量不如果實,所以取食的時間變得更長。
通過研究它們每天的覓食距離我們還發現,在5-8月這幾個果實理應非常豐富的月份,草果種植區的果實卻非常少,長臂猿不得不取食更多的樹葉,同時縮短移動距離來節約能量。
另外,草果種植區的長臂猿要睡得更晚,因為它們要花更多的時間覓食,要移動更遠的距離進入合適的過夜樹,它們進入過夜樹的移動速度也更快。
換言之,為了應對草果種植導致的棲息地變化,長臂猿的行為出現了一些適應。
整體上來看,種植草果還是給長臂猿帶來了一定負面影響,但長臂猿沒有在草果種植的區域滅絕,說明這種影響程度可能是可以接受的。相較之下,與草果種植相關的人為活動對長臂猿的影響更大。為了種草果,有些老百姓直接住進森林里,他們通常還會帶狗一起進山,狗看到動物就追,狗吠會嚴重驚擾長臂猿。
此外,通過這幾年的研究,我們發現天行長臂猿的繁殖率非常低。我們在赧亢和板廠做了8年的種群監測,只有一只長臂猿生了2胎,一胎是08年11月生的,另一胎是12年12月生的,我們本來期待她16再生一胎,但直到現在也沒動靜;另外一只長臂猿11年底生了一胎,現在這只小長臂猿都5歲多了,但母長臂猿也沒再生一胎;還有另外一群里的母長臂猿09年生了一胎后就再沒生了……可以發現,在高黎貢山,長臂猿的繁殖間隔要遠遠長于其它區域的長臂猿種群。
* 十年回顧 *
總體回顧,這個課題我做了10年,在3個地方開展過研究,我博士畢業后的大部分時間和經費都投在這個項目上,前后有5個碩士和5個本科生,10多位向導參與其中。
10年的研究,我們見證了偷獵、小種群、棲息地退化、繁殖率低下等各種因素對天行長臂猿的影響,這也是瀕危動物保護所面臨的共同難題。10年過去,我們只發了8篇文章,其中6篇發表在SCI期刊,成果不算豐富,文章也多次因為樣本量小而被拒稿。最轟動的要數新種發布,但這卻是我最初做研究的時候沒有預料到的。
瀕危物種的研究和保護不易,樣本量小,習慣化要花極大的精力,因此想出成果非常困難、漫長,可能你在一個點工作上6個月,一聲槍聲就讓你6個月的工作化為泡影,這也是為什么現在中國研究瀕危物種的人很少的原因。
但這樣的工作不做不行。天行長臂猿我們研究了十年,現在這個物種受到的關注比十年前多太多,越來越多的朋友為這個物種的保護奔走呼吁。讓我比較欣慰的是這個物種的整體種群數量是比較穩定的,這也讓我堅信這十年的付出是值得的。在野外工作雖然辛苦,但也有意思,到大自然中看到各種各樣的風景,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對生命可能都會有不同的感悟。
今年我們還將進行一次新的天行長臂猿種群數量調查,歡迎大家繼續關注云山保護公眾號對調查的跟蹤報道。
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加入中山大學行為生態與保護生物學課題組,聯系方式fanpf@mail.sysu.edu.cn,聯系人范朋飛。
感謝所有關注和支持天行長臂猿保護的朋友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黎貢山保護區保山管理局,中國綠化基金會,Rufford Small Grants,云南省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大理大學,云山保護為本項目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