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岸猿聲啼不住”到消失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成為陌生而遙遠的文化意象,中國長臂猿們在時代中經歷了什么?
19世紀,對于棲身在中華大地百萬年之久的長臂猿來說,它們正經歷著一場無處可逃的浩劫。
那是1850年,用中國近代史的角度去衡量,那一年據鴉片戰爭的第一聲炮鳴過去10年,那一年清道光帝身亡,留下滿目瘡痍的古老帝國,那一年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濫觴于廣西金田。在我們的集體記憶里,那是一個連人都活不好的屈辱年代。
19世紀末北京街頭的孤苦老者,攝影師未知。
而今天當我們翻開史書縣志,試圖尋找那個年代關于長臂猿的消息時,我們赫然發現它們消失得那么悄然。
長臂猿分布隨時間變化 (Turvey, Samuel T.,et al.)
淺灰色部分表示長江以北的長臂猿分布地變化情況,深灰色部分表示長江以南的長臂猿分布地變化情況。箭頭指示的是長臂猿數量變化速度的轉折點。
這種無聲無息的消逝,幾乎讓我們無法相信曾經生活在這片國土的人們是多么的習慣長臂猿的存在,并喜愛著這種有著“君子之姿”的生靈。
周朝分封后,人類的活動空間大大擴張,開始與野生動物有了更加頻繁的接觸,長臂猿以“蝯”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文化記憶里。東周時期的雕塑與鎏金飾品中也都體現了人們對長臂猿這種動物的鐘愛。
鎏金銀黃銅衣帶鉤,東周
黃銅衣帶鉤,西漢
這個時期的長臂猿廣泛地分布在中國各地的森林中,甚至在黃河流域都有記錄。它們與周天子的子民和諧地生活在同一片區域。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活動的擴大,人們更多地走近森林的邊緣,也因此對長臂猿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柳宗元在《憎王孫文》中詳細描寫了長臂猿生活時互相愛護,一起進食休息等人們稱贊的習性:“猨之德靜以恒,類仁讓孝慈。”
相比之下被稱作猢猻的猴子則暴躁而吵鬧,互相撕咬,“勃諍號呶,唶唶強強,雖群不相善也。”
《戲猿圖》 朱瞻基(明宣宗)
《戲猿圖》生動地描繪了猿的三口之家,母猿愛憐地抱幼猿在懷,調皮的幼猿左手摟著母親的脖子,右臂伸向父親。而雄猿正攀援在隔溪的樹上,摘了一串果子,引逗小猿。
但漢代以后隨著道路橋梁的修建,村落的擴張,耕地需求的增加,森林大面積退化或被改造為耕地。長臂猿作為人們喜愛的生靈也無辜地受到了牽連。到了漢代后期,長臂猿活動的記錄就只在三峽沿岸及長江以南人煙稀少的地區出現了。
來到北宋,長臂猿已是深山老林中偶得一見的仙客。易元吉(字慶之,生卒不詳)為畫猿經年累月前往荊湖深山之中追隨長臂猿,幾經艱難,今人難知。
《枇杷猿戲圖》 易元吉 北宋
但是唐宋的繁盛也是建立在極大的耕地資源和生產力的解放的基礎上的,長臂猿和其他如獐,鹿等野生動物的分布空間也進一步壓縮。到了明清時期,我們可以根據現存的地方志和縣志的記載,對長臂猿的歷史分布有較為準確的分析。
長臂猿歷史分布變化圖 (Turvey, Samuel T., et al.)
黑色區域表示相應年代長臂猿分布區 灰色區域表示長臂猿歷史分布區
社會的發展讓曾經遙不可及的嶺南、閩地、巴蜀、云南等地成為了人口遷移的新據點。相應的,人們對耕地的需求讓森林的面積進一步壓縮,而長臂猿也在人類的活動中節節后退。
到了2000年,長臂猿只能在云南、廣西、海南被看到,而圖中的灰色區域則全是曾經長臂猿的家園。
在今天,全中國僅剩下27-29只海南長臂猿、30-32只東黑冠長臂猿、不到150只的天行長臂猿以及1200只左右的西黑冠長臂猿。
如今我們僅剩這些中國猿 ©云山保護
在政府、保護區和村民的共同保護下,大片的森林被保留了下來。但是在森林中生活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生計小規模開墾山林來種植糧食或者經濟作物,看起來森林里的樹是沒有什么變化的。
但是對于長臂猿這種依靠高大喬木活動的動物,樹林間因為種植形成的空隙對于他們來說是懸崖一樣的存在,不能依靠雙臂到達的樹林對于長臂猿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孤島。這個現象被生態學家們稱作棲息地碎片化。
我們熟悉的田園風光將長臂猿的家園分割成孤島。©Kyle Obermann
人們總是能夠找到辦法開墾山林,從為了活下去到為了活得更好。而單純的長臂猿還停留在記住哪一棵樹結的果實剛好成熟這種階段,出于躲避,它們只好一次次地根據人們的擴張規劃自己的遷移,想辦法活下去。
回望1850年,在人類歷史的記錄里我們瞥見關于長臂猿的只言片語,我們只知道了100年的時間,長江以北的長臂猿全數消亡,長江以南的長臂猿數量也經歷了斷崖式的下降。可是一切到底是怎么發生的?
是某一場戰爭的炮火毀滅了大片的森林?是某一段饑荒的時光讓人們的目光轉向山中的生靈?在最黑暗的欲望與最絕望的無助肆意蔓延的年代,無人在意這小小的生靈,我們也無從知曉更多消息。
最后的中國猿 ©李如雪
而今天的我們相對遠離了戰火,在社會發展這個巨大的課題之下,中國猿能不能逃過瀕臨滅種這一劫呢?
共建云端護猿基地
守護中國野外不足150只的天行長臂猿
請參與今年騰訊99公益日
9月7日、9月8日、9月9日
盡情期待
對了,歡迎你成為我們的核心勸募人
為#共建云端護猿基地#一起呼喊助威
請將個人生活照或工作照、個人姓名簡介、發起的項目一起捐二維碼(二維碼獲取方式請見下圖)一并發給我們的科研助理、首席長臂猿鏟屎官李如雪(微信號:gibbon115 )
重要說明
請先不要捐款
我們等到99公益日三天時再勸募,這樣可以獲得配捐讓捐款最大化。
如對步驟有疑問,歡迎咨詢李如雪或者云山保護官方客服(微信號:yunshan_baohu)
參考文獻:
[1] Turvey ST, Crees JJ, Di Fonzo MMI. (2015).Historical data as a baseline for conservation: reconstructing long-term faunal extinction dynamics in Late Imperial–modern China. Proc. R. Soc. B 282, 20151299.
[2] Geissmann, T. (2008). Gibbon paintings in China, Japan, and Korea: Historical distribution, production rate and context. 4. 10.5167.
撰文:李宏宇
編輯:陳鏡羽
封面圖:安得思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